第九百三十八章:天下太平(大结局上)
走出花园之后,赵文来到了御书房中处理政事。
赵铭宇则待在议政院里,主持着会议。
赵文随手拿起一本奏折,批阅起来。
这份奏折是议政院的一个官员送上来的,赵文打开奏折,看了起来。
奏折上的内容是关于占领地的,这上面的内容和赵文说的差不多。
奏折对于那些海外之地的统治政策是和赵文想的差不多,在文化和人文方面对西方进行统治。
而且,这份奏折上的内容比赵文说的那些还要绝。
奏折上说,对那些海外之地的所有人进行改姓。
将西方那些粗俗的姓名全都按照内地的姓氏进行改动,将那些西方人的姓名全都按照内地习惯进行改动。
不得不说,这个办法实在是绝。
不仅将他们的文化给断绝了,还将他们的祖宗给改变了。
看着奏折上面的内容,赵文的嘴角微微上扬。
“真是好主意啊,这个办法不错,我之前都没有想到这个办法!”赵文将这个办法记了下来。
在放下奏折的时候,赵文看了看这封奏折是谁写的。
像这样的人,以后可要大用。
半个月之后,议政院和军事院终于将具体的政策制定了出来。
赵铭宇将制定出来的政策拿到了御书房中。
制定出来的这些政策非常的多,足有一本书那么厚。
赵文坐在椅子上,将这本册子打开,仔细的看着。
赵铭宇站在赵文的面前,恭恭敬敬的站着。
赵文看的很仔细,差不多看了半个时辰的时间,才看了十几页。
“还不错!”
赵文将手中的册子放下,揉了揉自己的眉头。
赵铭宇一听着话,长出了一口气。
“你的那些弟弟妹妹们年龄已经不小了,再过几年也要就藩了!”
赵文突然没来由的说了这样的一句话!
赵文说到这里,脸上满是唏嘘以及不舍,可尽管不舍,也要让他们就藩。
这是赵文在很早之前就定下来的,等赵文的这些孩子成年之后,基本上都是要就藩的。
女儿的话,不需要就藩,但是男孩就必须就藩,除过太子之外必须就藩。
赵文的儿子比较多,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,这一去,往后的时间里,谁知道能再见上几面,这事情不管放在谁的身上,都很难接受,更别说是赵文了。
赵铭宇看着赵文的样子,也沉默了下来。
和其他的太子不一样,赵铭宇和他的那些兄弟姐妹关系很好,从小一起长大,这冷不丁的就天涯两隔,一时之间,还真的有些接受不了。
“爹,必须要这样做吗?”赵铭宇鼓足勇气问道。
“你还年轻,你不知道!”赵文站了起来,走到了御书房的房门口。
他看着天上的太阳,说道:“这个世界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,看上去风平浪静的世界,下面蕴含的风暴是无法预测的。
现在咱们的势力看上去无人能挡,可谁知道以后是一个怎么样的场景?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,不提前做好准备,大厦将倾的那天真的到来后,又怎么能东山再起?”
赵文看着天上的太阳,怔怔的出神。
有时候,赵文都不知道自己在担心什么。
按理说,凭借着赵文现在的实力,就算现在停下来不发展,让其他国家原地追一百年都不一定追的上。
可是,就算差距已经这样大了,赵文的内心还是有些不安。
“好了,你退下吧。政策就按照制定出来的办吧!”赵文转过身子,对着赵铭宇说道。
赵铭宇点点头,带着桌子上的那本册子离开了御书房。
当制定出来的政策开始施行的时候,西方世界里又掀起了血雨腥风。
没有人愿意更改自己姓名,没有人愿意背离自己的祖宗,没有人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,更没有人愿意学习不是自己民族的语言。
可是,他们的不满是徒劳无功的。
当刀枪横在他们的头上时,他们也不得不低下自己的头颅。
如果敢反抗,就是一个死。
焚书坑儒政策开始实施时,赵文留在西方的那些士兵开始了全城大搜捕。
西方世界的那些图书馆、个人收藏、皇室收藏等等,全都被一一销毁。
他们的书籍,不管是什么样的书籍,全都化为灰烬。
这样的政策引起了那些西方学者的反抗,可是他们的反抗是可笑的。
在搅屎棍的剑桥大学中,十几个头发花白的学者横在图书馆的前方。
在他们的前方是一队五十个手持56冲的士兵。
学者看着这些士兵手中黑洞洞的枪口,眼睛中满是视死如归。
“离开,否则格杀勿论!”
军官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,冲着眼前的这些学者大声的喊着。
可是,眼前的这些学者,依旧什么话都没说,只是静静的看着眼前的这些士兵。
“真是敬酒不吃吃罚酒,找死!”军官的眼睛中满是凶光,他抽出腰间的腰刀,指向前方,大声喊着:“给我杀!”
一声令下,枪声如林!
这些学者一个接一个的倒在了地上,鲜血将地面染成了红色。
“冲上去,烧掉图书馆!”
军官带着士兵,朝着图书馆冲去。
片刻之后,图书馆烧起了熊熊大火。
这些士兵眼睁睁的看着图书馆化为废墟之后才离开了这里。
这样的场景在搅屎棍的领土上不断的出现,不仅仅是搅屎棍,整个西方,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躲过。
火焰和杀戮在西方持续了很多年,到最后,整个西方的各种典籍基本上被消耗殆尽。
只要是有字的东西,不管是什么,都被烧的一干二净。
搅屎棍已经毁了,整个西方已经毁了。
赵文以一己之力,将好不容易才兴起来的文艺复兴全部消灭的一干二净。
为了在文化上同化他们,赵文在这里修建了大量的学校。
这些学校是专门给西方人灌输汉字汉语的,至于更高深的知识,他们这些人根本接触不到。
在学习的时候,他们还被要求宣誓,发誓自己这辈子只能效忠赵文,效忠皇室。
这样的学校就像是雨后春笋一样,在西方不断的出现。
两年之后,这样的学校在西方世界增长了不知道多少倍。
启元十四年,战争刚刚过去两年,西方的伤痕好像已经逐渐恢复。
在英格兰的林肯郡当中有一个小学,这个小学是按照内地的规格制定了。
上课的老师都是从国内调过来的,学校教授的课程主要是汉语汉字。
学校不是很大,毕竟这里的学生数量不是很多。
在一间教室中,一个十岁出头的少年坐在窗边,呆呆的看着窗外。
这节课是汉语课,上课的老师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。
中年人手中捧着一本《论语》,摇头晃脑的读着。
每读一句,下面的学生就会跟着读一句。
可是,这个少年对于读书声置若罔闻。
少年穿着一身圆领衫,这是他们的校服。
“牛顿!你干什么呢?”
老师